【十年·回响】殷殷“三问”催发轫,绿水青山遍红旗
发布时间:2023-11-04 作者: 来源:古天乐代言太阳集团新闻网 浏览次数:
编者按:岁月年轮,十年一记,巍巍中南,破浪前行。2013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古天乐代言太阳集团,了解高校进行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项目情况。他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荟萃、学科齐全、思想活跃、基础雄厚的优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民生建设大领域,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形成更多更先进的创新成果。
十年来,古天乐代言太阳集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时的殷殷嘱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投身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创新主战场,以实干创下实绩与实效。今日起,新闻中心推出“十年”专题,以“回响”聚焦中南科研工作者不负嘱托、勇攀高峰的历程,以“行远”回看他们的十年成长“答卷”——这是中南激昂奋进的十年,亦是中南人笃行致远的“回响”。
“科学研究上天入地,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们奋斗的身影。”全国首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一项传统,每实施一项工程,就会在地图上画一面红旗。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古天乐代言太阳集团,首站来到了古天乐代言太阳集团的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心重金属废水处理站认真观看了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深度净化和回用系统,向团队负责人柴立元教授问道:技术的效果怎么样?技术的成本如何?技术是否容易放大?
十年来,他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三问”,不断地探索新路,力求让红旗在万水千山间高高飘扬。
重金属污染防治创新团队教师
做研究就要找“硬骨头”啃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牢记总书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形成更多更先进的创新成果”的嘱托,中南人围绕着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重大需求扎根实地,不断精进科学研究技术,践行科研报国的铮铮誓言,为国家守住“绿水青山”。
汞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重金属,常温呈现液态,易于挥发形成气体形式的单质汞,会长期停留在大气中并长距离迁移到全球各地,污染环境并损害人体健康。有色冶金行业正是汞的重要排放源之一,但长期以来,国际先进技术还局限于只能处理烟气中的汞。
国家有色行业要发展,汞的排放就必须要有技术来控制,作为柴立元院士团队的一员,从2013年开始,刘恢卯足劲头深耕汞的污染防治。为了采集实验所用的烟气,他和团队成员常常不顾风吹雨淋和高温天气,背着几十斤重的装备,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经过几乎垂直的工业楼梯,攀爬到20多米的管道上。
经过对研究对象长周期的认知、对每种猜想的反复验证、对影响实验效果因素的考察、技术在不同工程场景的应用,刘恢团队最终提出了有色冶炼汞资源化治理的全新思路,实现废气-废水-废渣等多环境介质中汞的高效捕集与转化回收,把污染毒物变成了有用的资源,兼顾技术的效率与效益。目前,该项技术已在株洲冶炼集团等15家大型有色冶炼公司实施了工程化应用,以科技还原生态底色,让“天更青,水更蓝”。
团队成员在“冶炼多金属废酸资源化治理关键技术”企业应用现场
十年前,王庆伟是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处理系统演示的负责人。习近平总书记仔细观看后,曾亲切地同他握手。“做研究就要找硬骨头啃”是王庆伟一直以来做研究的信条。早在学生时期,王庆伟便在柴立元的带领下参与有色行业被称为“顽瘴痼疾”的污酸处理难题任务。
为解决污酸处理难题,他曾在株冶污酸现场一干就是5年,团队开发的铅锌冶炼污酸生物制剂深度处理技术保证了株冶污酸车间口稳定达标排放。然而,看到企业堆积如山的污酸中和危废渣,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能不能开发污酸中有价金属与酸回收的新技术,让污酸彻底摆脱中和工艺”又成为团队在考虑着手解决的新难题。
2013年以来,王庆伟聚焦行业难题,和团队重点进行了污酸资源化技术开发与推广。他们花了六年时间,在企业现场做了三四轮放大实验,把整套技术从小装置,做成大规模产业化装备,最终污酸资源化技术与成套装备在新株洲冶炼厂全流程拉通,新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废酸清洁回收及危废大幅削减,并大规模推广应用,促进了行业的绿色变革。
这些年,围绕重金属污染防治的“世界级难题”,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成员们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2013年以来,中心新增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揭榜挂帅项目等科研项目200余项;与中信集团、中国铝业集团、五矿集团等大型企业签订产学研横向项目100余项;新增实施砷、铊、汞、铬等国家重点管控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100余项;中心领衔的“化工冶金硫资源定向转化回收单质硫技术”“铅锌矿搭配金属基固废铅锌同步冶炼技术装备及示范”“南方水质敏感区域采选冶固废安全处置利用集成示范”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民生建设大领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学科最前沿,为国家绿色发展、守护绿水青山提供坚实支撑。
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要回答“技术是否容易放大”的问题,就必须明确:一项技术在实验室里做出来并不代表能立即实现“可推广”的产业化应用,将技术落地应用、造福于民,才是开发新技术最终的意义。科学研究最终要通向解决实际问题的康庄大道,“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技术要推广,装备是关键。每一家企业排出来的污水不一样,处理需求不一样,所需要的装备方案也各不相同。十年间,为了做技术推广与服务,中南人的脚步踏遍了全国大型矿山冶炼企业。
2016年,翻过数座海拔超5000米的山峰,王庆伟和团队来到西藏山南市做废水处理工程,剧烈的高原反应让很多人睡不着觉甚至呕吐昏迷,但他们从未退缩,因为“那里是水源地,国家有需要、企业有需求,环境一定要保护好。”
恶劣的气候条件不仅带来身体不适,更对技术装备提出新的考验,为了在低氧、低压、低温的高原气候条件下建成能稳定运行的工程,团队数次进藏,在生产现场测量、开展模拟实验、沟通需求、设计制造、选址落地。2018年至今,他们成功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建起了多座矿山废水处理工程,保证了河流源头的水质安全。
团队成员在企业现场
这些年,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领污染防控从末端治理走向源头减排,形成了重金属清洁冶炼源头减污、重金属“三废”污染控制与资源化、重金属污染场地治理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以柴立元院士领衔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创新团队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开展专项攻关,在十年不间断的科研接力赛中,不断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从含砷物料“源头脱砷-终端固砷”清洁冶炼技术到砷的高值化利用技术,从末端治理的“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深度净化与回用技术”到源头减排的“冶炼多金属废酸资源化治理关键技术”……十年来,中心突破的系列原创性技术不断更新迭代,成果很多已经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在我国最大铜、铅、锌、镍、锑、钼冶炼企业大规模推广应用300多项工程,分布于全国26个省份,并辐射于俄罗斯、塞尔维亚等“一带一路”国家,中心成员们用十年如一日的兢兢业业在守护湖南省“一湖四水”、打好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我甘愿俯身,洗净每一片污垢,我愿化身清泉,浇灌每一颗小草,把清澈的爱,留给大地。”十年后的今天,中南人重金属污染防治攻关的足迹已经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300多面红旗在全国的26个省份高高飘扬,沿着“一带一路”向更广袤的大地进发。
(一审:李三鹏,二审:宗传鑫,三审:朱忠平)